近年來,合肥高新區海棠社區始終堅持以黨建引領為核心,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理念,聚焦群眾急難愁盼,構建“加減乘除”工作法,有效破解基層治理堵點、回應民生關切,推動社區治理向現代化轉型升級,不斷提升居民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強化組織引領做“加法”,延伸基層治理縱深度。延長組織鏈條,成立3個小區黨支部、設置8個樓棟黨小組,構建“社區黨總支—小區黨支部—樓棟黨小組”三級組織聯動體系,把組織建設縱向抓到底、橫向抓到邊,織密組織體系“一張網”。組建“小區黨建指導員+黨組織書記+紅色小管家”的治理團隊,將小區黨組織概況、職責、活動計劃以及治理團隊聯系方式在小區和樓棟進行公示,讓居民遇難事時“看得見、找得到、叫得應”。充分發揮居民黨員作用,選聘12名紅色小管家與8名居民黨員擔任紅色樓棟長,主動靠前服務群眾,實現從“工作對象”到“工作力量”的轉變,形成“黨支部引領、黨小組主導、紅色管家示范、群眾廣泛參與”的治理體系。深化組織賦能,建立“社區黨總支+業主委員會+物業+居民”的協調溝通機制,社區黨組織牽頭召開小區黨群議事會,共同開展意見收集、居民議事、矛盾調解、志愿服務等工作,實現黨組織在社區治理各環節的全面引領。
暢通信息渠道做“減法”,破除民生服務腸梗阻。減距離,打造“一欄一卡一群”立體服務平臺,更新47個單元樓棟信息公示欄,發放3000余張紅色小管家的“愛心聯系卡”,建立26個線上服務群,實現醫療、警務、物業等民生服務資源全整合。減時間,建立“紅色小管家+網格員+業委會+物業”四方聯動機制,對差異化意見建議收集、日常巡查記錄、物業服務事項實行清單化管理,累計高效處置涉及低層住戶綠化修剪、高層住戶電梯層門開合時間調節等差異化訴求1000余項,形成信息實時互通、問題快速響應、處置全程跟蹤的閉環管理機制。減流程,創新快速響應機制,以優化流程為切入點,構建線上線下雙軌并行信息共享渠道,實現維修進度公示、資金使用明細等關鍵信息動態共享,推行訴求受理、協商決策、執行反饋“一站式”辦理模式,有效破解信息重復傳遞、多向溝通等效率瓶頸,成功破解5棟、18棟、20棟維修基金使用難題,實現服務效率提升60%。
深化交叉任職做“乘法”,激發協同共治新動能。推動組織融合,小區黨支部書記兼任物業副經理、支委班子成員任職業委會成員,通過支部引領、黨員帶頭,推動物業費收繳率上升至92%,物管人員全員持證上崗,有效提升物業服務水平,實現從“問題找上門”到“服務送上門”的轉變。強化多元共治,組建9家社會組織、5支志愿者隊伍,依托零距離家園議事會,社區黨總支聯動居委會、業委會、物業公司,實現“三駕馬車”同向發力,共同解決實際問題。累計召開協商會議46次,破解民生難題9件。注重專業賦能,建立社區人才信息庫,整合轄區民警、醫生、律師、老干部、老專家、老教師等各類資源。組建“名人”咨詢調解志愿服務、“五老”政策宣講等4類專業工作室,開展法律咨詢、矛盾調解等服務活動21場次,協調解決鄰里糾紛34起,構建專業化治理支撐體系。
精準聚焦訴求做“除法”,破解急難愁盼老大難。建立“三勤”走訪機制,通過勤跑、勤說、勤聯系主動收集群眾訴求,推動實現12345市長熱線工單量同比下降41%,群眾滿意率達100%,真正實現從“被動響應”到“主動治理”的跨越。實施“靶向攻堅”行動,破解充電樁短缺等民生痛點,通過統籌資源、聯動多方,新增充電設施600個,修復車庫地坪1000平方米,車位租賃實現“最多跑一次”。開展“歷史遺留問題清零”行動,運用“查檔案、定權責、抓契機”三步工作法,結合智慧高新“社區吹哨、部門報到”機制,建成1500平方米瀝青步道、2000平方米社交客廳的3.6萬平方米社區游園,大幅提升社區居民的娛樂休閑體驗;完成535個高清攝像頭升級改造,實現重點區域監控全覆蓋,推動多年積案從“無人管”向“常態管”轉變。